马正武董事长在中国企业家论坛深圳高峰会提出:新时期公私合营是发展中国民族经济的重要途径

  8月28日,马正武董事长在中国企业家深圳高峰会提出“公私合营”将是新时期振兴中国民族经济的重要途径。马董事长的观点,引起了会场和媒体的热烈反应。

此次中国企业家论坛深圳高峰会的主题是“全球大变局时代——中国企业的生存之道”。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深圳市市长李鸿忠、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韩仲琦、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以及张维迎、李罗力等经济学家参加了会议。马正武与田源、张文中、冯仑、胡祖六、黄子欣等商界知名企业家、学者就“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谁将占领未来20年中国的主战场,是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从不同出发点、不出角度进行了精彩讨论。

马正武董事长提出,中国经济经过26年的快速增长,2003年GDP已占全世界的4%,贸易量列全球第四位,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不仅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日益影响着、带动着全球经济。

未来的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就是重要的机遇期,中国社会将实现小康。未来20年不仅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也是解决历史问题的阶段。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国力和中国的未来。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对中国经济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民族和利益主体的不同,决定了外国企业不可能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考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以及中国国力增长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靠我们自身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来解决,这就需要中国企业担起重任。一批优势中国企业的崛起,将构筑起中国民族经济,主导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企业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进而参与主导世界经济,不仅是我们的选择,也是中国生存于世,跻身于世界之林所必须。

中国民族经济的基础是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国民族经济振兴的出路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合营,迅速打造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民营企业在资源占有、原始积累、人才及网络方面的劣势靠自身发展难以克服。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的劣势自身也难以解决。现在是中国企业走到一起的时候了,公私合营是发展中国民族经济的重要途径。十六大提出了股份制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基本经济制度为国有与民营结合创造了历史机遇。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使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结合成为可能,国资委是以管资产而非管企业,管资产增值而非经营,管出资人代表而非经理人为基本职责。中国20年的改革,解决了计划与市场的问题、姓社与姓资的问题,十六大解决了公与私的问题。

主导经济的是大企业,大企业的形成颇费时日,股份制为大企业产生创造了制度,并购重组为大企业产生创造了方法,联合结盟为大企业产生创造了途径。为了共同目标而妥协,为了共同利益而携手,是实现公私合营的必由之路。民企和国企的公私合营,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实现公私合营,主要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

资本的融合。用市场化的方法解决资本融合的问题。要淡化所有制,强化所有权。资本的融合既可以是扩大增量,即增资扩股,稀释股权,也可以是存量置换,即股权出让。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中实现资本结构的均衡、社会资源的市场配置。国企与民企的重组关键是交易方式、交易价格,应使更多的人来有可能参与这一过程,从而受益。关键是透明、公开、渐进。

商业模式的融合。努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了投入的推动,没有形成精练的财富创造的模式。中国今天的经济起飞是以资源和环境消耗为代价,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必须由资源投入型模式向效率推动型模式转变,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在此框架下构建合理高效的商业模式,只有这样,中国企业的发展才能支持中国经济形成国际竞争力。

文化的融合。开放实现企业家意识形态的融合。国有企业经理人和民营企业经理人要实现开放式的企业家意识形态的融合。要将企业家的意识形态固化于制度,形成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发展和变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融合中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通过对中国企业在时代中的正确分析和对未来的清醒预期,探索并遵循一套适合中国企业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商业文化。